自卑與超越

自卑與超越
作者:吳勇立、李英立播放次數:303次
分享

自卑情結」是個體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,也是阿德勒最廣為人知的洞見。在脫離佛洛伊德一派後,阿德勒更加強調個人心理發展與他人、社會的互動關係。在本書一開頭,阿德勒就劈頭提出人生無可逃避的三大問題:職業、友情與兩性關係,它們都牽涉到人與外在世界的互動。因此,阿德勒在此提出貫穿本書思想的核心:合作能力。 本書出版於1931年,九十年來一直帶給讀者心靈上的啟發,甚至在21世紀之初帶起「被討厭的勇氣」的阿德勒風潮,足見其內容能隨著時代而有更深入的詮釋。尤其在網路社群時代,我們對於被認同、被欣賞以及填補內心不足的渴望更加強烈,透過本書的解析,一定能找回完整的自己,以及重啟對他人的興趣與關心。

專輯列表(共36集)

01 關於自卑與超越

02 〈第一章〉1-1 生活的意義

03 1-2 不斷奉獻才是真正的人生意義

04 1-3 案例:早期記憶

05 〈第二章〉2-1 心智與身體

06 2-2 案例:罪惡感也是一種優越感

07 2-3 心智對身體的影響力

08 〈第三章〉3-1 自卑感與優越感

09 3-2 用不同的策略實現人生目標

10 3-3 案例:三個渴望受到關注的孩子

11 〈第四章〉4-1 早期記憶

12 4-2 案例:不想落後的女騎士

13 〈第五章〉5-1 夢

14 5-2 案例:可憐的士兵

15 5-3 把胃部當成生命核心的男孩

16 〈第六章〉6-1 家庭的影響

17 6-2 所謂的伊底帕斯情結

18 6-3 父親所扮演的角色

19 6-4 不斷想奪回愛與注意力的長子

20 〈第七章〉7-1 學校的影響

21 7-2 成績與智力測驗的意義

22 7-3 需要旁人的關注的小孩

23 〈第八章〉8-1 青春期

24 8-2 男性欽羡

25 〈第九章〉9-1 犯罪及其預防

26 9-2 養成罪犯各方面因素

27 9-3 體罰只會造成反效果

28 9-4 缺乏合作能力是罪犯的共同特點

29 〈第十章〉10-1 職業

30 10-2 從孩子的言行觀察他的職業取向

31 〈第十一章〉11-1 個人與社會

32 11-2 面對憂鬱症患者的小技巧

33 〈第十二章〉12-1 愛情與婚姻

34 12-2 婚姻關係中不可退讓的義務和責任

35 12-3 維繫婚姻的唯一要素就是不自私

36 譯後記

本網站使用cookie分析和其他追蹤技術為您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。通過使用我們的網站,您確認並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
- -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