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都市中國~悖論性象徵與信息城市新文化表現
中國大陸的山寨或奇葩建築隨處可見,台大城鄉所名譽教授夏鑄九,以此一中國的特有景象,解構中國都市現代化的過程,與其表面的解讀為「誰抄誰」,不如將它當作是一種現代化的過程。在演講中也同時探討整個都市與市民身份重建的問題與社會現象。
課程內容
一場場大師盛會,讓您與大師面對面,親近大師風采!
崇友大師系列講座,由崇友基金會與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合作,邀請文化、藝術等,各領域重量級大師開講,期待藉由講者豐富的知識涵養,與長年在專業領域的成就典範,開啟閱聽大眾的文化視野,培養更深層次的人文素養。
講者簡介:
夏鑄九
南京大學講座教授;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博士。曾任教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、東海大學建築系,並曾擔任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所長。長期致力於都市計畫、古蹟保存、城市設計等。早年師事建築學家漢寶德,頗受其影響。後赴美國耶魯大學、哈佛大學、柏克萊大學等校進修。返台任教後,1989年協助台灣大學成立建築與城鄉研究所,執教多年後於2012年退休。
內容簡介:
台大城鄉所名譽教授夏鑄九教授試用悖論的空間與社會(paradoxical space and society)為假說,闡述信息城市新文化的表現,這是新空間形式的悖論性象徵表現:由不同層次,流動空間(space of flows)與地方空間(space of places)之间的緊張关系,競爭都市意義的生產。象徵空間、虛擬空間、實質物理空間的不同管道,做為文化傳承與象徵交換間的橋樑,最後,跨入未來,得以回首看到自身。
並由上海的個案、轉身北京,之後是杭州現場,再回到未來,由北京的空間折疊,翻轉到另一層面的農民工、北漂、底層市民身上。並關心城市的流行文化與通俗文化的空间再现,以城市的建築,展開城市的新文化與悖論的象徵表現,而不為都市奇觀所困惑,。
本篇影片說明中國在1980年納入全球經濟後,形成的網絡都市化(networked urbanization),造成沒有市民的都市化(urbanization without citizen)的廿一世紀重大悖論(the great paradox),都會網絡的節點與創新氛圍,支持了新的空間形式產生,都會區域(metropolitan regions)漸次浮現,卻也同時產生片斷化的大都會城市風貌;另一方面,空間隔離造成與社會斷裂,使得都市的正當性建構不再發生。
另一方面,為都市動員與維權壓力的歷史形勢所倒逼,重思公共(public),重建城市(cities),重建市民身份(citizenship) ,卻關係著國家與社會間的正當性認同 。
合作單位介紹:
崇友文教基金會本著「有限資源,無限關懷」的精神,透過「科學教育」、「美感教育」、「學習服務」及「弱勢關懷」等,提供多元學習機會,拓展人文胸懷,培育優質公民。養成公民所必須具備的知識、責任、態度、價值與能力。自2017年,與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合作開設「崇友大師講座」,擬透過文化與科技的跨界學習,重思與激發美感的想像力與多元視野。